走體教結合之路 鑄亮劍精神之魂 ——淮南探索青少年擊劍運動發(fā)展新模式
發(fā)布時間:2017-02-27 點擊次數(shù):2388 信息來源:
安徽省體育局網(wǎng)站對我校擊劍隊的專題報道:http://www.ahty.gov.cn/sxbd/info_41.aspx?itemid=4923
發(fā)布時間:2016-11-18閱讀次數(shù): 193 次分享到:
2016年安徽省青少年擊劍冠軍賽11月上旬在馬鞍山結束,雖然小選手們普遍水平尚屬初級階段,但都真實反映了近年來我省青少年擊劍運動項目普及的成果。本次賽事由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體育局主辦,馬鞍山市體育局承辦,全省7個地市的代表隊共216名運動員踴躍參賽。來自淮南市第十九中學的15名運動員代表我市出戰(zhàn),參加甲、乙、丙三個組別的花劍和重劍項目爭奪,經(jīng)過兩天的激烈角逐,贏得了一枚金牌、兩枚銀牌、三枚銅牌和一個第五名的好成績,為我市爭得了可喜的榮譽!
成績的獲得不僅有教練員和運動員們的辛勤汗水,背后更是離不開淮南市第十九中學的全力協(xié)助與支持!自2015年4月起,淮南市田徑體操武術運動訓練中心貫徹淮南市體育局“體教結合”指示精神,經(jīng)過先期嚴格甄選,確定與淮南市第十九中學達成青少年擊劍運動項目的戰(zhàn)略合作關系。所謂體教結合,就是以教育部門為主體,融合各方面體育資源,建立學校、文化教育與體育訓練緊密結合的“一條龍”體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它是相對現(xiàn)行體育人才舉國培養(yǎng)的體制而言的,是對我國體育人才培養(yǎng)機制、模式、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一年多以來,淮南市第十九中學在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學校不僅提供了寬敞明亮的訓練場館,配備了空調、更衣室、衛(wèi)生間等附屬設施,安裝了吊線等輔助設施,購置了必備的訓練器材,還在管理方面給予了不少投入和幫助。不僅妥善安排校擊劍隊的日常訓練,還積極鼓勵學生外出參加比賽以增加實戰(zhàn)經(jīng)驗。十九中實施的體教結合模式交叉互補,相融共生,資源共享,形成其辦學的一大特色,擊劍課已成為該校體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目前在十九中學習擊劍的孩子一共有20多人,都是該校初中生。其中參加本次賽事的15名運動員,雖然訓練時間只有一年有余,但他們大多能夠很好地領悟教練的意圖和安排。這些孩子們上場靈活冷靜,平時怎么練,賽時就能怎么打,“快、準、狠、變”關鍵技戰(zhàn)術綜合能力得到有效強化,認真聽從教練教誨,有目標性地把每一場比賽都作為最后的決賽來打。
十九中擊劍隊里的這20多個孩子,一部分是自由報名的擊劍興趣愛好者,也有一部分是被選撥進來的。不少家長最初是抱著讓孩子參與體育鍛煉、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的態(tài)度進來的。十九中是初中學校,日常訓練時間大多都是在每天下午文化課結束以后。根據(jù)學生自身課程的安排,有空余時間就參與擊劍訓練,時間最長兩個小時,最短幾十分鐘。擊劍活動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日常文化體育生活,開闊了視野,更通過擊劍運動本身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傳承,培養(yǎng)了孩子們縝密的思維和獨特的體態(tài)。一個個身背劍袋、氣度不凡的“小劍客”成為了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當然,十九中在鼓勵學生參加擊劍訓練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學生文化課的學習,適度調節(jié)文化學習與體育訓練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讓兩者之間轉化成為一種相輔相成的和諧關系。相比有些城市和地區(qū)的俱樂部形式的訓練班,這種模式的教學個體針對性更強,訓練也更系統(tǒng)化,時間安排上也更合理。最重要的是,依托學校而存在的訓練隊,學生的安全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受到家長的信任,并且訓練不影響文化課的前提也是家長放心讓孩子投入到擊劍運動訓練的重要原因之一。
淮南市田徑體操武術運動訓練中心主任王振芳由衷地說,可以講這次全省青少年擊劍冠軍賽我市所取得的成績有一大半都是十九中的功勞,他對學校表示衷心的感謝!我市對于青少年擊劍訓練培養(yǎng)的這種模式,不僅為專業(yè)運動員后備人才的輸送培養(yǎng)奠定了一定基礎,并且很大程度上推廣和普及了擊劍這項體育運動,也為我市各縣區(qū)在探索青少年擊劍培養(yǎng)模式上給予了一定的指引和啟示。今后淮南市田徑體操武術運動訓練中心將繼續(xù)和淮南市第十九中學加強合作,為我市青少年擊劍運動整體水平的提高貢獻更多力量,實現(xiàn)共贏新目標!
上一篇:文明禮儀伴我行
下一篇:學習雷鋒精神,擁有美好青春